紅外分光測油儀儀器結構與關鍵技術
更新時間:2025-11-11 點擊次數:61
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,含油廢水排放已成為水體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。石油類物質進入水體后,不僅破壞水生生態系統,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富集危害人體健康。因此,對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中的石油類和動植物油含量進行快速、準確的監測,是環境監管、企業排污控制和水質安全保障的關鍵環節。在眾多測油技術中,紅外分光測油儀憑借其高靈敏度、良好選擇性、操作簡便和符合國家標準等優勢,成為我國及國際上廣泛采用的主流檢測設備。該儀器基于紅外光譜吸收原理,通過測定油類物質在特定波數下的特征吸收峰,實現對水中油含量的定量分析,被譽為環境監測領域的“環保利器”。
根據中國國家標準《水質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的測定紅外分光光度法》(HJ 637-2018,替代原GB/T 16488-1996),測油流程如下:
1.萃取:用四氯乙烯(或正己烷,視標準版本而定)將水樣中的油類物質萃取至有機相;
2.測定:將萃取液注入紅外分光測油儀,在2930 cm?¹(CH?)、2960 cm?¹(CH?)和3030 cm?¹(芳香環C—H)三個波數處測量吸光度;
3.計算:通過經驗公式(如HJ 637推薦的校正系數法)分別計算總油、石油類和動植物油的濃度。
其中,動植物油含量=總油−石油類,而石油類需經硅酸鎂吸附去除動植物油干擾后測定。
紅外分光測油儀儀器結構與關鍵技術:
1.光源與光學系統
采用高穩定性紅外光源(如陶瓷光源)和干涉濾光片或傅里葉變換(FTIR)技術。目前主流產品多為非色散型(NDIR),使用窄帶濾光片精準鎖定2930 cm?¹等關鍵波數,結構緊湊、成本較低;機型則采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(FTIR),可獲取全譜信息,適用于復雜樣品分析。
2.樣品池:石英或氟化鈣(CaF?)材質的比色皿,光程通常為40 mm或10 mm,確保足夠靈敏度且耐有機溶劑腐蝕。
3.檢測器紅外分光測油儀高靈敏度熱電堆或MCT(汞鎘碲)檢測器,將紅外信號轉換為電信號。
4.數據處理系統紅外分光測油儀嵌入式微處理器或連接計算機,自動完成基線校正、吸光度讀取、濃度計算及數據存儲,并支持打印報告或上傳至LIMS系統。
5.安全與環保設計紅外分光測油儀由于傳統萃取劑四氯化碳(CCl?)因破壞臭氧層已被禁用,現行標準改用四氯乙烯(C?Cl?)或正己烷作為萃取溶劑。儀器配套通風裝置或密閉萃取系統,減少揮發性有機溶劑暴露風險。
技術優勢與應用價值:
1.高選擇性與抗干擾能力:通過多波長校正算法,有效區分礦物油與動植物油,避免單一波長測量導致的誤差。
2.靈敏度高,檢出限低:通常檢出限可達0.1 mg/L,滿足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》(GB 3838-2002)中Ⅰ類水石油類≤0.05 mg/L的監測要求(經富集后)。
3.操作簡便,分析速度快:從萃取到出結果僅需10–15分鐘,適合現場快速篩查與實驗室批量檢測。
使用注意事項與維護建議:
萃取操作規范:充分震蕩、靜置分層,避免乳化;使用無油玻璃器皿;溶劑純度控制:萃取劑需預先測定空白值,確保本底油含量低于方法檢出限;定期校準:使用標準油(如正十六烷、異辛烷、苯按比例配制)進行校準曲線驗證;比色皿清潔:用溶劑清洗,避免殘留油膜影響透光率;儀器預熱與調零:每次使用前預熱15–30分鐘,并用純溶劑調零;避免水汽干擾:紅外系統對水分敏感,應保持干燥環境。